您的位置:
返回列表
书香集雅读书会2020年第一期云分享——有书籍相伴的特殊时期

      这个春天,因一场疫情而不再安宁。为控制疫情蔓延,集团迅速做出相应,开展严格管控措施,同时也延缓复工时间。在这个特殊的防疫日子里,或许保持平静变成了吃力的事,尤其是身处信息化的世界里,墙壁仿佛都是透明的。而这样特殊日子还好有书籍相伴,自2月1日至复工日,书香集雅读书会通过微信群每日分享的形式,与会员进行互动分享,分享题材丰富,包含书单、电影、纪录片等,让阅读丰富我们无奈而平静的日子。以下是各位会员阅读分享,也希望大家的分享能够在陪伴你,打开一本又一本书籍,更愿伴着春天的到来,所有的事情都向好发展。

Photo by 徐腾

 

      李红梅分享:为 “看月亮”的人喝彩──《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作品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原本一个伦敦证券经纪人,突然厌倦了按部就班的日子,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竭尽全力追求艺术之美,后来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灿烂的生命。

      全书没有一句提到月亮和六便士,然而读者自然明白那种抛弃俯拾皆是的眼前利益,不倦不休地追求心中理想的忘我境界与情怀。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曾经在某个时刻幡然醒悟,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循规蹈矩、原地踏步。毕竟无视遍地的六便士,转而追寻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月亮,并不是芸芸众生能够轻易达成的。因此由衷敬佩那些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愿望,敢于让自己的人生再次启程,走上一条未知道路的人,无论他们未来的人生成功与否,都需要对他们献上深深的敬意,并为他们 “看月亮”的勇气而喝彩。


      李莉分享《故宫的古物之美》
      最近中午得闲一直在读《故宫的古物之美》这本书,此书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和《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

      文中说把物质称为“古物”而不是“文物”恰恰是强调了它们的时间属性,因为每一件古物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它们既是物,又包含着无穷的思绪、情感、盛衰和哀荣。作者笔下的古物折射出我们民族当时的文化精神,所以在读的时候,不光光能欣赏到古物的美,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古物所激发出的那种自豪和感叹。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依然恬淡存在着的古物能很好的调动我们的情感,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去探寻那个时期的文化和古物背后的故事,也很容易让我们从疫情的紧张情绪中脱离出来,体会到阅读的平静安宁。



      孟乐推荐《谣言》
      作者是法国的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处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得比以往更加快捷、广泛,而一些失真信息例如谣言,更是让人猝不及防,而人人都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被造谣者深受其害。谣言,具有强烈的情绪化和感染力,看起来是那样不可琢磨,不可追溯。谣言不好研究,讲不清说不明。谈起谣言,大部分人都是站在道德角度批判它,《谣言》这本书颇具学术特色,并且客观,非常全面地梳理了谣言的脉络,从谣言的特征谈起,罗列了谣言的可能来源,分析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传播谣言,谣言如何卷土重来与衰竭,作者最后还给出了降低谣言伤害的建议。这本书很应景,疫情期间,各种微信截图、消息、情报、阴谋论满天飞,许多人的情绪被点燃,失去思考力,被带节奏。看《谣言》这本书,理清谣言的套路,可以让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消息时,保持冷静,保持一丝思考力,不信谣不造谣,因为一次想当然的转发或者评论,就是对信任、善良的伤害。


      张玉双分享:《皮囊》
      看大冰的书,他书里提到的种种风土人情事故,火塘、街角的流浪狗、背着吉他用故事换一碗酒、天南海北飘着的人聚在一起过年…你会有冲动去走走,去看看,去亲身体会,去挥霍青春,去恣意洒脱人生;读蔡崇达的《皮囊》,你会有一种感动,不需要句句表达爱,但它却渗透在字里行间,是一种温情,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温柔,干净、纯粹!今天坐公交车时和同事聊天,司机突然回头让我们小声一点,我才发现,整个车厢不仅坐满还站了很多人,却没有一点声音,突然就很怀念以前在老家读书时做公交车,大家都开心的聊着天,嘻嘻哈哈…不禁感慨,小时候宁愿选择重新参加高考,也要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城市里钢筋水泥看的久了,反而更怀念家乡那一抹炊烟的味道!

      《皮囊》写进了心里,唤醒了人最原始的最真实一面,温柔且有力量!

 

      柯凯分享《独居的一年》
      打开这本书的时间正处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阶段,人们就像一座座孤岛处于灰色的暂停世界,受村上春树的推崇,我走进了欧文笔下的这个关于爱的故事。爱的界定在书中充满了分支,有情侣之间的爱,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有警察对妓女关照的爱,有婚外恋,有跨国恋,而最为贯穿和令人在每一页阅读中都挂念的,是36岁的玛丽恩和16岁的少年埃迪之间这对忘年恋,暑假工埃迪出现在玛丽恩人生中最为灰暗的时刻,重燃了这个女人的爱和激情。暑假结束的时候,埃迪不知道的是,在前面等候的将会是长达37年的分别,然而在他们最后终于重逢的场景里,历经人生的玛丽恩搂着自己的女儿露丝,淡淡的说了一句:好了,别哭了,不就是埃迪嘛。这句话37年前玛丽恩就曾经对还是孩子的露丝说过,如今再度讲出,每个字都承受了人生沧桑,山水相隔的哪些时日里在玛丽恩和埃迪身上发生的故事就如同快速过帧的电影镜头呼啸而过,留下一地沉重而温馨的落叶,让读者踩上去咔咔作响,你合上书,穿过这个爱欲与成长的森林,无论你经历过什么,我想欧文这次一定会让你大笑出声,也让你默默流泪,让你相信,时间会等人,也会暂停,只要你遇上了爱情,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



      邢微分享:《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我时常会翻开来看看。这是一本随时随地随便哪一页看起都能让人思索良久的书。讲的是作者阿尔博姆和他的大学老师莫里的故事。阿尔博姆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教授患有肌肉萎缩症,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思考的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都相约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上课。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人生许方面: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情感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讲授的葬礼。

      刚刚经历过两个月的新冠疫情,让我想起书上很多的观点,我感触很多。2019年底,我工作很忙,像陀螺转不停,每天晚上9点之后到家,可以说身心俱疲,终于等来春节假期。突然静下来看看马路上人来人往的街道,大家都在忙什么。人们都在关注考试,就业,买房等满足物质层面需求的东西,物质欲望驱使着人们疲于奔命,却不鼓励他们后腿一步,思考除了物质,还有什么能抚慰焦躁不安的心灵。新冠疫情意外的让我们按了生活的暂停键,看看正经历疫情的武汉,想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停下来回顾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前是怎么生活的,接下来想怎样度过余生。而我,我想和生活讲和,平静温和的面对自己的一切。

      李玮分享:读《浮生六记》有感
      这本书是清代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所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一共四万余字,作者并非有名的文人墨客,甚至在史书中也无此人记载,仅能从他的自述中考究。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来记录作者一生的故事,但是因种种原因仅留存了现在的四记。前三记主要讲是他和妻子平凡而又有滋有味的生活趣事,后一记描写了沈复的游历琐事。整本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但是文风朴素,情感表达叙事真挚,视野开阔,读起来轻松畅快。在那个年代,夫妻两人的故事及情爱都是少有的,他们有极好的生活品味及情趣,相互支持理解,是举案齐眉、琴瑟共鸣的模范夫妻,大概这是大家都向往的生活,所以才能传颂百年吧。

      沈复的妻子陈芸,还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说芸娘诗书陶育,兰语慧心也不为过。芸娘四岁丧父,未曾读过书,但却知书达理,能吟咏诗句,不喜欢金银首饰,却喜于整理残书旧卷。生活即使在贫苦,她坚持供弟弟读书,从未拖欠学堂一分钱。芸娘的才情聪慧在与沈复结婚后,更是无所保留,俩人生活不算大富大贵却真实有滋有味有趣,不仅能跟三白吟诗作赋,还能锦上添花。在当时那个时代,她不拘泥于传统,女扮男装与丈夫夜里出游;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情趣,比如雇混沌摊大爷挑担和朋友们在乡间赏花做诗饮酒吃茶,与丈夫捡石头做假山盆栽,一撮茶叶放入荷花中次日取之煮茶…..处处是欢乐,沁人心脾,连沈复自己都说“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芸娘自以为“布衣菜饭,可乐终身”,即便沈复日后生活窘迫,与儿女分离,寄宿他家,她也未曾埋怨,花尽心思为丈夫谋划,甘之如饴、知足常乐,但最终因病去世,仅四十一岁。

      沈复一介书生,处事豁达,充满情趣,但也颠沛流离,对比前半生与芸娘相伴的恩爱日子,后半生更显凄凉,家中变故,父亲去世放弃遗产,中年丧子,无所依靠,得于几位朋友相助四处接济谋生而游历各处,所以第四记名为《浪游记快》。


     (书香集雅读书会供稿)

返回列表